【引言】
泰国跟咱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离得近,老早以前在古代的时候,就和我国有来往啦。要说最早的华人移民去泰国的事儿,那得回到宋元时期呢。
到了现在,中国和泰国在经济跟文化方面一直有着紧密的交流,泰国呢,在东南亚地区,是除了新加坡以外,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。
泰国的著名华人学者江白潮讲过,早在四十年代的时候,泰国的华人数量就超过了300万。到了2022年,根据以往年份的数据来推算,泰国的华人已经超过千万了。
可是呢,在这样的情况下,泰国的华人家庭出现了华语传承的问题——差不多有近千万的华人都不会说中文啦。
咋回事啊,难道泰国的华人都给“同化”掉了吗?
【一、“泰语”实行同化?】
咱先来瞅瞅泰国的国语——“泰语”的发展以及它地位是咋确立的。话说在公元 1238 年,那时候是泰国的素可泰时期,泰文就已经开始用来记录泰国的历史还有民族文化了,不过呢,在这个时候,泰文的地位还是比不上宗教文字。
在泰国阿育陀时期,封建社会制度确立后,泰国王室对各个地区的管理变强了,泰语的使用区域也变得更大了。而且在这个时期,泰王室不停地往外扩张,语言也就跟着传播开了,泰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。
就在这个时候,泰国特别积极地对外打开大门,和外国的商人做贸易,进行政治方面的交流,这里面就有中国。
这会儿中泰两国因为各自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需求,很积极地搞起了朝贡贸易。在这个过程里,出现了好多泰汉两种语言都会的人。而且现在大部分华人都是做买卖的,所以泰语在华人当中传播得特别广。
所以呢,有一些泰语很厉害的华人,进到了泰国的政府部门里。他们要么帮着管理华人,要么在贸易里做翻译,还能得到封官赐爵的待遇。
在曼谷王朝的时候,拉玛四世当上国王后,泰国面对的来自外部的威胁变得越发严重了,于是政府就着手搞现代化改革,好保住国家的独立。
这时候啊,统治者发现泰国的少数民族不少,分布的地方也挺广,而且他们各自的语言啊、宗教文化啥的都不一样,这样就可能会脱离中央的管控,引发国内的混乱呢。
就这么着,泰语教育发展得可快了。等到拉玛五世那时候,泰语教育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,泰语的使用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广。
后来呀,泰国政府用教育法规的办法,把泰语教育和推广给确定下来了,这样就把标准泰语的国语地位给稳住了。而且呢,还把佛教信仰和泰族身份紧紧绑在一块儿,让在当地很有威信的僧侣,也去搞泰语教育了。
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广泰语教育呢。就因为这样,泰语在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,那可都起了大作用啦,这也让泰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。
好多人看到这儿,就觉得在推广泰语、确立其地位的这个过程里,当地华人不停地被“同化”了,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?泰国华人真就被“同化”啦?
其实啊,不能说华人是被“同化”了所以就不会说华语了,倒不如讲这是华人对泰国当地的一种“认可”。那这是被迫的“认可”吗?
当咱搞清楚了泰国的民族融合政策,就会晓得并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【二、宽松的民族政策:认同而非同化】
在 1910 年以前啊,因为发展的需要,加上对劳动力的需求,好多中国移民没受到啥限制,就去泰国谋发展了。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,从这个时候开始,大部分华人就学起了泰语,跟泰国搞起了朝贡贸易。
为啥他们敢冲在前面呢?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历代的泰国国王对华人跟泰人施行“一样看待”的政策,就连当地政府都鼓励华人跟泰人结婚,在泰国安家,还给出了好多优惠条件呢:像不用服徭役、兵役啥的。
另外啊,有不少有功劳的华人在当地能被政府封爵给好处,还能被委以重要的任务呢。就因为这样,当时的华人比较早地就融入到了泰国的上层社会。后来的泰国国王也一直照着这个做法来,还推行这个政策。这就是泰国华人比较早实现对泰国政治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在1937年的时候,泰国的华人有300多万呢,其中被泰国当作侨民来看待的有52.4万人。
在经济方面,二战前的泰国社会主要是农业,那时候全国大部分人都被劳役和土地给困住了,根本没法去做商业方面的事儿。
这时候,来到这儿的华人经商的机会就多起来了,他们不光能靠这个挣钱养活自己,还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,增添动力呢。
所以呢,泰国政府对那些在经济方面干得不错的华人进行奖励,还鼓励华人去搞经济发展,给他们做生意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。
在 50 年代的时候,泰国政府搞起了“经济同化政策”,想让华人加入泰国国籍,好让华人经济慢慢变成泰人经济。也许有人就想了,这咋能算“认同”呢,这不就是“同化”嘛!
实际上,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。在泰国,所谓的“经济同化”是按国籍来的,华人要是加入了泰国国籍,那就不会受到任何条例的束缚,能成为泰国的合法公民,也能享有公民该有的权利。所以呢,华人是在“认同”之后主动去加入泰籍的,这样他们就能让自己的经济实力变得更强。
泰国能通过这个来让社会快速进步。不得不说,华人对泰国政治的认同,让他们对泰国经济也认同了,这既助力了华人经济的发展,也推动了泰国经济的前行。
那文化方面就更没啥说的了。泰国对华人以及他们的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,这就让华人文化和当地文化能更好地融合到一块儿了。
泰国人大多信佛,华人背井离乡来到这儿,肯定得有个精神依靠呀,所以也就跟着当地的习俗走了。虽说他们在国内不见得有多明显的信佛表现,可一到泰国,就说自己信佛了。
华人可没因为啥就把中华文化给忘了。泰国文化挺包容的,好多华人在接纳泰文化的时候,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也能留着。时间一长呢,这样还弄出了一种啥文化都能收进来的融合效果,华人也就慢慢适应了泰国文化,对它表示“认同”了。
有个泰国华人讲过这么个“咖啡和牛奶”的说法:“华人跟泰国社会的关系呀,就好比把牛奶倒进咖啡里,再搅和搅和,它们就融到一块儿了,想把它们分开那可太难了。”
泰国华人很早就进入了泰国社会,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干得不错,时间一长,对泰国的政治经济也越来越认同了。这样一来,他们的后代逐渐变得“泰化”,很多都不会说华语了。
他们明显带着泰华的特点,可咱中华文化的印记在他们身上也没消失。
跟您说个事儿啊!赵琪琪写了篇文章,叫《从问题到资源:泰国华语语言政策嬗变》,发表在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4 年第 02 期上,里面提到的内容是从 131 页到 135 页。
给您说个事儿啊!有个叫赖映虹的,写了篇东西,叫《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》,这是人家在暨南大学弄的,时间是 2012 年。
[3]杨丽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华人的政治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:以泰国华人为例》,这篇文章发表在《兰州学刊》2008 年的(S1)期上,文章的页码是 82 - 84 页。
许梅写的《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——动因分析》,这篇文章发表在《东南亚研究》2002 年第 6 期上,页码是 47 - 52 页,还有 55 页。